年過三十後,發現照過去飲食,體重就逐漸上升且控制不住。約略從28歲開始就有出現關節痛的情況; 後來去美國做研究,到冬天更有胸悶心悸的情形,回國全身檢查發現是胃食道逆流 ,甚至已經是食道病變,當時醫生建議是藥物控制與減重,但因我飲食觀念一直有問題,所以減重效果一直有限。
35歲後獨立創業,還是常常會足部關節痛,影響日常生活與行走,經推薦後開始去看新陳代謝門診,並且做定期抽血篩檢監控; 在看了一年多後的某天,醫生告知我糖化血色素異常,已經是糖尿病前期,問我家人有沒有糖尿病病史,我提到奶奶有,醫生就說那就只有兩個選擇,一個是現在開始一輩子吃藥控制,另一個是減重5%,不然我應該40歲前就會得糖尿病。
當時下定決心要開始減重,才攝獵到很多新的健康知識:知道水果不能吃過量,特別是含糖量高的水果; 澱粉與糖對我這種可能胰島素組抗的人要少碰與不能碰; 好的脂肪跟油反而吃了沒關係!帶著跟過去完全顛覆的知識,我開始拿出實驗精神拿自身嘗試,當時不只進行低碳飲食也買了生酮試紙,就這樣一邊觀察一邊努力控制的情況下,順利的減了5公斤,終於初步擺脫了健康紅字的陰霾!也因為持續的有吸收健康減重的新知,也認識到間歇性斷食的好處。
說到這裡,先請大家自行找醫生或是營養師諮詢,搭配自身的健康狀況去進行適合的項目,我這裡都只是說我的看法、經驗與記錄。
斷食對我來說,除了有諾貝爾醫學獎提到對健康好的自噬反應外,還能夠打破減肥停滯期與讓腸胃休息的功用,所以這三年陸續有做48小時甚至72小時的水、茶與咖啡斷食。
本次48小時斷食後測量的結果,白色機器顯示是血酮,基本上0.6以上算是有效生酮,空腹血糖在正常邊界的100內。
對當時低碳飲食的我來說,進入間歇性斷食很簡單,我認為原因應該是血糖不震盪,而且身體已經習慣拿酮體當做養分,所以不容易有餓的感覺可以撐的久。甚至斷食24到48小時也不難,只是容易睡不著,有時會頭暈與乏力感讓人不舒服。
斷食14小時的紀錄,酮體0.3不明顯,早起量測的空腹血糖108。體重81.3公斤,腰圍90cm
本次斷食我是每日2-3次測量血糖與血酮,所以比較知道自己身體發生了什麼,做一個較完整的紀錄。只喝水、茶、咖啡,會加些鹽巴補充鈉鉀......。初始體重83.6公斤,腰圍91cm。
接近24小時量測血糖明顯降低,血酮上升至0.6
晚上重訓後,在完全沒進食的情況下血糖竟然又上升到110, 血酮也降到0.3!? 感覺身體會自行調控。
國慶日早上測量,血糖不像前一天早起破百,且血酮持續上升到0.9!
斷食48小時前最後測量,明顯生酮!血酮達1.9, 但是血糖仍在100!? 體重80.6, 估計有一到兩公斤是水與宿便,腰圍89cm。
這次48小時的中度斷食,體重掉了3kg,但是估計至少有兩公斤多的水跟宿便。腰圍掉了近兩公分。空腹血糖依舊在一百附近,即使生酮後也是一樣。個人猜測應該是身體習慣這個狀態,所以沒有加大胰島素的劑量去壓低血糖,期間都沒吃東西,可是血糖大概在110~90之間,且重訓完血糖反而上升!這猜測也可以根據我喝酒完隔天血糖反而比較低來看!因為喝酒完可能反而血糖上升,胰島素作用後壓低血糖,就停在那裡.....
這次做個小記錄,希望如果有緣看到這篇文章的朋友,如果也有計劃做個一兩天的斷食,希望參考下有所幫助。